农历腊月二十叁,在北方被称为小年,南方则错后一天,在二十四迎来小年。
南北方过小年,为什么时间不一致?
这源于我国古代&濒诲辩耻辞;官叁民四&谤诲辩耻辞;的传统。无论哪天过小年,都有祈求来年幸福安康之意。
小年,也叫小岁、初岁、小新岁、交年等。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东汉崔寔的《四民月令》:&濒诲辩耻辞;其明日,是谓&濒蝉辩耻辞;小新岁&谤蝉辩耻辞;。&谤诲辩耻辞;&濒诲辩耻辞;其&谤诲辩耻辞;指腊日,是举行腊祭的日子。小年就在腊日的第二天。
&濒诲辩耻辞;年到年到,糕糖祭灶&谤诲辩耻辞;&濒诲辩耻辞;二十叁,糖瓜粘&谤诲辩耻辞;&濒诲辩耻辞;腊月二十四,灶王爷上天&谤诲辩耻辞;等民谣里提到了&濒诲辩耻辞;糖瓜&谤诲辩耻辞;&濒诲辩耻辞;祭灶&谤诲辩耻辞;,小年也被称为祭灶节。这一天,灶王爷会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,由此决定一家人的祸福吉凶,于是人们就用糖瓜祭祀,意在让他汇报工作时多说&濒诲辩耻辞;甜言蜜语&谤诲辩耻辞;,保佑全家吉祥安康。
早期,腊日不固定,小年的日期便也不固定。宋代,小年固定在腊月二十四。到了清代,皇家祭灶仪式确定在腊月二十叁举行,由此影响民间,北方大部分地区逐渐变为二十叁祭灶,南方受影响虽然较小,但也出现&濒诲辩耻辞;官叁民四&谤诲辩耻辞;的变化。
小年习俗一直在动态变化,并呈现出地域性差别。如今,北方多于二十三祭灶,南方多于二十四祭灶。祭灶过后,进入忙年阶段。“二十四,扫房子;二十五,磨豆腐,二十六,去买肉……”人们除旧布新,满怀激情地迎接新年的到来。(采集:纪洪杰、陈翠平 整理:金婵 来源:人民日报)